轮廓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工程校区位于槟城州威省南部的高渊(Nibong Tebal),是该区域内极具标志性的高等学府。尽管位于小镇,但它的存在与众不同,不仅扎根当地,还带动了邻近的两个小镇——霹雳州的巴里文打(Parit Buntar)与吉打州的万拉峇鲁(Bandar Baharu)产生了深远影响。校园的独特与亮眼之处体现于其采用全方位现代与前卫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以及精心打造的园区景观整体环境不仅营造出浓厚的科技氛围,也展示了理科大学致力于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此校区的存在尤为显著,因为它是本区域内唯一一所高等教育学府,赋予这一片乡镇地区崭新的学术与发展面貌。
理大工程校区占地达146.65公顷,此地前身为一片油棕种植园,现已发展成为一座兼具前卫与环保理念的大学校园。如今,这里已成为约3,200名本地与国际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空间。
工程校区的设立体现了理科大学以及国家在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的宏愿。其旨在培育具备专业素养与卓越远见的人才以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支柱。初在1972年,工程教育的种子以应用科学学院的形式萌芽于理科大学主校区。在1984年,工程学科迈入新的阶段。原有的中心重组为两个主要学术领域,并正式命名为“工程科学与工业技术学院”。随着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理科大学最终决定将该领域迁移至专属校区。自此,工程校区由此诞生成为专注于工程教育的核心基地。
最初,这所分校设于霹雳州的斯里依斯干达(Seri Iskandar),一个距离怡保市约28公里的小镇。因其地理位置,该校区当时被命名为霹雳分校(Kampus Cawangan Perak, 简称KCP)。然而,在邻州扎根了15年(1986年至2001年)之后,该校区最终回归槟城,并正式更名为工程校区(Kampus Kejuruteraan)。
顾名思义,该校为马来西亚公民及国际学生提供多种工程学科的教育机会。至今,校区内设有六个主要的工程学院,分别为: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矿产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以及机械工程学院。这些学院提供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PhD)各个层级的课程,全面涵盖工程领域的核心与前沿知识。此外,校区亦设有两个专门的研究中心,即河流工程与城市排水研究中心(REDAC)以及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SERC)。
除了涵盖多个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中心外,工程校区也设有语言、技术与行政支援单位,协助营造完整的大学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语言、识能与翻译学院,以及知识、传播与技术中心(PPKT),主要职责是为校园师生及周边社区提供服务。此外,校区也设有多项行政与支持服务单位,包括注册部、财务部、图书馆、校医院、发展部及安全部门。
工程系分院校区横跨三个邻近州属的三个小镇——槟城的高渊(Nibong Tebal)、霹雳的巴里文打(Parit Buntar)以及吉打的万拉峇鲁(Bandar Baharu),其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作为本区域内唯一的高等学府,该校区被寄予厚望,成为推动这三地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校区的设立不仅为当地注入了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更将推动形成以高渊、巴里文打和万拉峇鲁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带。这一发展方向与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乡区与小型城镇发展的策略不谋而合,充分凸显了理科大学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使命。
工程校区的持续发展不仅是全体校园成员肩负的重要责任,更承载着社会大众的殷切期望。全体师生共同肩负着使命,致力于让这片学术园地持续茁壮成长,持续为社会贡献,推动国家宏愿的实现,迈向更加卓越的未来。